6月3日上午10时,一堂别开生面的水稻栽培学课程于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上线。我校水稻栽培学教授与农业科技史教授各自发挥所长,使得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科技交融碰撞,为学生带来了一堂体验式、沉浸式的课程盛宴。

“中国人的饭碗里百分之六十以上装的都是水稻,因此,从事水稻生产对中国人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水稻开始向全国拓展,在长期与水稻共存的过程中,水稻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文化节庆等都和水稻发生了深刻的联系……”课程伊始,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农学院丁艳锋教授以水稻生产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依次论述了水稻的分布与作用、稻种起源与发展、稻田生态与模式、稻作理论与技术,并结合农博馆内江南水田耕作模型,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旧时农家一年四季的劳作景象。同时,丁艳锋教授还结合国内外学术研究,紧跟学术前沿,让同学们了解古人智慧的同时,还鼓励同学们向“前”看,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能有所突破,为中国发展现代化水稻种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水稻经我国先民最早驯化后,呈波浪式一波波传至整个世界,以至成为世界第一粮食作物,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农业的格局与进程……”课程中,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人文与发展学院卢勇教授通过馆藏贾湖遗址碳化水稻植硅体、唐代曲辕犁、清代大型龙骨水车及相关图文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历程、相关农具的作用与制式变迁、栽培技术的演进与发展、因水稻而衍生出的饮食文化与民间信仰以及水稻传播对世界农业变革的促进作用。
此次联合授课取得了圆满成功,两位教授将水稻栽培课程搬进农博馆这一优质课外平台,通过实景展示,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达到了良好的授课效果,让学生们在感知中华稻作文明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现代水稻种植技术的热情。此外,这种农文交叉的教学模式,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文化视野,反映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教学特色,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