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ZI XUN

本馆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本馆简介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简介

申报点名称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具体地址

南京市玄武区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

创办日期

2004年10月

博物馆简介

中华农业文明有着上万年的发展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古往今来,历经传承,农业历史既是传统文化的源泉,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虽然今天的农业科技进步了,生产的手段和装备提高了,但是它的文化精髓还在,文化本质还在。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是经历千百年传承、发展、改造和提高的文明成果,是我们应当珍视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宝藏。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在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展示中国农业的历史辉煌成就,收藏保护和研究中国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中华农业文明的了解和学习,有助于党员干部、师生群众寻根溯本,从我国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中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自豪感。

1.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2004年);

2.中央电视片新闻联播介绍开馆仪式(2004年)

3. 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

4. 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

5. 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

6.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

7.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2012年)

情况介绍

见附页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情况介绍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于2004年10月20日正式开馆,是我国高校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览陈列面积共计1700平方米。藏品有历代的石、铜、铁制系列古农具1000余件实物,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中外农业土壤标本,以及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生活和农业文化的文物。同时,收藏原版古农书346部3000余册,收集保存了南京农业大学各个历史时期的校史文物。目前,挂牌中国农业博物馆·南京分馆、南京博物院·南农大分院,是南京农业大学及孝陵卫街道“钟山红色专线”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定点参观学习单位。

博物馆以中国农业起源为起点,以科技发展为主线,农业制度、农村经济和农业文化贯穿始终,系统展示了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和成就。博物馆展示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农业起源”,揭示中国农业的起源。该部分通过幕墙和展柜相结合的形式,图片和实物搭配的方式,直观明了地展示了原始农业的肇始、发展过程,让人们了解农业的发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意义极其深远的一次变革,它使人类从此进入文明发展的轨道。

第二部分为“精耕细作”,展示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和发展。该部分主要通过农时把握和土壤耕作、农田水利和土地利用、作物生产、栽桑养蚕、畜牧兽医以及农学家和农书六大块内容呈现。其中,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列为重点文物的一套8本的明嘉靖刻本《齐民要术》,距今已有480年历史,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该版本全国只有两套。

第三部分为“重农固本”,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制度与政策。该部分从农本思想和重农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荒政制度和权衡度量制度等方面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变迁。

第四部分为“农村生活”,展示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农民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该部分展出了婚礼仪式(上花轿、拜天地等)、各类年画(庆新春、耗子娶亲等)、“女十忙”、“男十忙”等图片和清代红漆提桶等器物,有利于提高参观者的兴趣。

第五部分为临展展厅。

临展展厅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金陵竹刻艺术展、宜兴紫砂艺术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展等。

中华农业文明有着上万年的发展历史,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古往今来,历经传承,农业历史既是传统文化的源泉,也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虽然今天的农业科技进步了,生产的手段和装备提高了,但是它的文化精髓还在,文化本质还在。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是经历千百年传承、发展、改造和提高的文明成果,是我们应当珍视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宝藏。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政如农工,日夜思之”,可见农业文明蕴含着朴素的治国理政思想。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如同一部生动形象的立体农业历史百科全书,为专家学者、普通学生、游客群众提供我国历史上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农村生活、乡村习俗等方面的知识与文化,使其了解中华农业文化的博大,感受中华农业文明的精髓,弘扬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操。

目前,我馆正致力于建设成为南京农业大学厚重历史积淀与传统农业文化展示的窗口,预计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打造成“博物馆+研究所+论坛会场+校园文化建设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中心。